2025年3月22日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杨艺和罗棻老师到南昌市参加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和江西省人工智能学会联合举办的“新时代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研讨会”。
会议开始前,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武永卫教授作嘉宾发言: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特别注重课程实验实训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懂得AI如何应用,大家都能理解一些AI的底层逻辑,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弥合文理的技术鸿沟。
会议上午安排的是大会报告,下午是课程培训与研讨,各位分享讲者的精彩内容如下:
大会报告1: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AI人才生态建设实践与思考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王金桥
王教授谈到大模型开启人工智能新一代技术革命,大算力+大数据+大参数驱动模型升级。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战略背景下,教师需要从教育和人工智能两个视角看待传统教育教学。借助人工智能提供助教——助学——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智能化、公平化和个性化。服务教师内容创建的大模型量身定制专业服务,提升教学应用场景服务。推行数字化教与学,提供真实数据反馈,做到开放/远程/共享,让教育资源价值最大化。
大会报告2: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探索与实践
报告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陈科良
陈教授谈到人工智能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AI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是目前高等教育的突破。接着介绍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北邮方案:AI在大前(入学前先导课)+基础理论(第1学期通识基础)+综合素养(2-3学期算法原理)+前言拓展(4-5学期AI+X个个性化/6-8学期AI+实践),突出导认识,导兴趣,导原理,导重点。开展人工智能论坛,普及前沿知识,开设学科交叉前沿AI课,积极参加人工智能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创,以赛促学,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训练营。最后陈教授强调未来的教育不再是纸质教材+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必须依托一个AI智能基座开展教育,才能打造一生一策的AI个性化培养工程。
大会报告3: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
报告人:华东交通大学教授(博导) 黄晓辉
黄教授谈到生成式AI在教育中的机遇:个性化学习助手、跨语言知识检索、虚拟教研共同体等等。教师应尽快适应角色转变:知识的传授者——创新思维的训练师,注重对学生三方面能力培养:工具操作能力,数据思维能力和元认知能力。然后讲到三个优化:知识理论教学优化:真实场景案例驱动知识植入;工具应用教学优化:分专业内容设计,工具原理讲解,实践项目驱动;编程实践教学优化:分层教学与辅导,实践中学习理论,计算思维训练。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核心定位:跨学科融合知识体系构建,基础层:筑牢通识根基,进阶层:技术核心突破,应用层:领域跨界实践,高阶层:前沿创新探索。还介绍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前基础视频+大模型AI问答);课中教学(以真实案例切入,引导学生选择何种算法和工具解决问题);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开源社区实战)。
大会报告4:数字教材引领数字化教育发展新规范
报告人:机械工业出版社资源创作中心副主任 韩菲
韩主任讲到基于出版社提供的数字化技术平台开发数字化教材,体现数字教材与纸质教材的不同——动,可以在线播放图片、动画、视频,媒体彩色呈现,有放大缩小等功能。
课程培训1:AIGC支持下的苏格拉底提问——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新范式探索
南京师范大学 陈波
陈教授谈了三个问题:1.讲什么。可以按照南京大学面向2024级新生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浙江大学“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在这些框架下思考自己学校讲什么。2.怎么讲。AI for 教育教学,AI技术渗透在教、学、考、评、管教学全过程中;教育与教学 for AI : 通过课程提升教师和学生的AI素养,培养学生计算、工程、创新思维。思考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聚合,富媒体资源制作,试题与测试,资源知识产权保护,评价与展示几个方面如何与AI结合。3.探索实践。AIGC时代提问很重要,AIGC时代如何提问。老师设计问题链让AI回答,面对AI回答不够聚焦、不够系统、不够深入等问题带着学生进行批判、优化,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构建问题链——知识链——能力链——素养链的教育路径。最后介绍了他们提出的新的六层教育金字塔:知识搬运——知识选择——知识组织,启发思维——知识整合,思维碰撞,观点选择——深度思考,观点闪现——创新思维。
课程培训2:人工智能通识课(人文社科类)教学方法与实践
天津财经大学 杨尊琦
杨教授谈到人文社科类学生对AI的认知特点:更关注自然语言处理、交流相关的领域,更倾向于了解算法思路和应用思路。AI通识课设计的总体思路:课程设计:化繁就简,突出核心概念;教学方法:多元教学激发兴趣,注重数据素养和智能素养达成。像学数学一样学人工智能——每个公民的素养。课程目标的设计应关注提升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开发简单的AI模型。
课程培训3:行业特色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的思考
大连海洋大学 于红
于教授讲到行业特色院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是实现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关键,是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基础,为行业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行业类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主要应包括AI基础、AI工具、AI开发、AI伦理、AI隐私保护、AI数据安全等模块,特别是AI开发,需要结合行业院校的特色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培训4:借AI生成式人工智能东风,追随人工智能时代步伐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周苏
周教授讲了三点:1.用“人工智能通识”平替传统大基课程的意义:(1)天赐良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2)创新发展,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3)新人辈出,增强学生综合素养;(4)促进教育公平与资源共享。2.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不同层次。考虑“因材施教”,建议区分层次:(1)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内含NLP、LLM与AIGC知识;(2)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课程,包括LLM、平台架构、生成技术以及AIGC应用;(3)AIGC通识课程,包括AI与LLM基础,重在AIGC的广泛行业应用;(4)将传统大基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糅合在AI实训过程中,在应用中提高动手能力。3.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思政教育要素。重视:(1)专业伦理与职业素养:确保在使用AIGC工具时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2)批判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理解技术优势与局限,课程中分析模型错误用例,不迷信技术,理性看待AI发展;(3)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AIGC工具的应用将激发更多的创新,推动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4)劳动力市场变化:掌握AIGC工具的人才将成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热门需求,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无论是主题报告还是课程培训与研讨,各位讲者都着重从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意义以及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思路、重难点,授课内容组织、课时安排、考核方式、思政融入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分享,与会老师也开展了热列讨论。通过培训学习,我们也受益颇多,感觉到了AI冲击下,一线教师工作思维和方式变革的必然和紧迫。
